久久艹国产视频/不卡视频在线/夜夜嗨蜜乳av/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桃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 登記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成立時間:1991年1月

米利亞姆·夏皮羅:挑戰藝術的定義

來源:

在以往的藝術史中,女性藝術,尤其是帶有工藝和實用元素的女性藝術,多被摒棄在嚴肅的“高貴”藝術之外,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女性主義的“第二次浪潮”,女性藝術家和評論家的自覺意識再一次被喚醒,并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她們向父權文化語境下傳統藝術史敘事中對女性藝術家的忽視及藝術的評判標準等“本質問題”發起了沖擊。隨著這一“社會革命”的不斷深入,從身處邊緣到融入主流,從對女性特質的認同到對女性身份的解構,從追求先鋒前衛到強調寬容平等,在現代主義向后現代主義的轉化過程中,女性主義藝術(feminist art)的整體狀況和地位也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被視為女性主義先驅者的米利亞姆·夏皮羅完整參與并見證了這一過程。

米利亞姆·夏皮羅(Miriam Schapiro,1923~2015)是一位生于加拿大的猶太裔美國藝術家,她的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的祖父,發明了第一個眼睛會動的娃娃,并制造了泰迪熊。她的父親也是一位在紐約受過正規學院教育的藝術家和工業設計師。夏皮羅出生不久就搬到了紐約,六歲開始畫畫,青年時代先后于紐約市亨特學院和愛荷華州立大學接受繪畫訓練,并于1946年與同學保羅·布拉赫步入婚姻殿堂。1949年畢業后,布拉赫在密蘇里大學謀得一份教職,1951年,二人移居紐約。那時的紐約,抽象表現主義正如日中天,因此夏皮羅的早期創作是從抽象表現主義繪畫起步的。從1960年開始,她由抽象表現主義轉向極簡主義(硬邊幾何)風格。

1967年,夫妻二人搬到了加利福尼亞,雙雙任教于圣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大學藝術系。在這里,夏皮羅遇到了從事通用動力研究的物理學家大衛·奈利博夫(David Nalibof),奈利博夫為她設置了可以繪制和改變繪畫的計算機程序,因此她成為最早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之一,并于1968年創作出其第一件女性主義作品《大牛一號》。作品中的X源自達·芬奇的著名素描作品“維特魯威人”肢體的對角線,而O則代表了女性的中心、陰道或子宮,也有人認為其象征著卵子,卵子作為進入母體結構的窗口而存在,并有著伸展的肢體。這件作品后來被女性主義者描述為一種新發明的、基于身體、女性權利和身份的原型標志。

1971年,夏皮羅與另一位著名的女性主義藝術的先驅人物朱迪·芝加哥一起,在加州藝術學院創立了女性主義藝術項目,她們帶領23名學生和3位纖維藝術家,將好萊塢一處閑置的擁有17個房間的住宅改造成了一個由裝置和行為構成的藝術綜合體——這就是那件被評論家稱之為“女性創造力的巢穴”、褒貶參半的《女人之屋》。《女人之屋》于1972年1月30日至2月28日對外開放,每個不同的房間表現了女人在社會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彼此之間的沖突。學生們在修建房屋以及學習團體合作技巧的過程中,逐漸突破了所謂的女性限定,提高了認識和能力。夏皮羅也在其中展出了她的裝置作品《玩偶之屋》。

隨后,夏皮羅發明了由花邊、圍裙、手帕和織物等與女性日常生活有關的材料組成的“女性拼貼”,并將這一藝術形式理論化,她也因此被視為美國圖樣與裝飾運動的代表。她通過圖樣來表達女性的“意識”,經常使用扇形、心形及其他帶有女性特質的圖案,復雜的紋理和豐富的色彩傳達出她的情感和欲望、焦慮與希望。她還通過挪用以往女藝術家的作品創造了“協作系列”,例如貝爾特·摩里索、瑪麗·卡薩特和弗里達·卡羅等人的作品。

20世紀90年代,夏皮羅開始在作品中探討她的俄羅斯移民身份和猶太人身份,創作出《母親俄羅斯》和《我的歷史》等作品。《四位女族長》被認為是其最明確的以猶太符號為主題的藝術敘述。在這類作品中,她也沒有忘記以“協作”的方式將俄國早期現代主義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作為“革命女性”的象征放入她的作品中。夏皮羅通過創辦女性主義藝術學院、開辦工作坊、赴美國各地演講等方式,長期致力于推動女性藝術的發展,她的那些不斷重復和變化的探索女性身體和女性生活的“詩意版本”,模糊了“高雅”與“低俗”、藝術與工藝、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邊界,挑戰了藝術的定義,擴展了藝術的概念。

 作者:李黎陽,來源:《中國婦女報》
相關鏈接: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官網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官方網站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
承辦單位: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廣告總代理:北京中聞視媒廣告有限公司
電話:010-67133538
郵箱:cneescc@163.com
京ICP備18040214號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
本站關鍵詞: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官方網站 | 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 東方文化教科文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