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東方文化教科文
熊遠明:文化與AI相互賦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12月18日,2024通信產業大會暨第十九屆通信技術年會在北京舉行,大會同期舉辦“AI賦能數字文化論壇”,十四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國家圖書館原館長熊遠明出席會議并作主旨致辭。“文化在得到AI技術的賦能煥發出無限活力和創造力的同時,文化作為人類的智慧和精神的結晶,也在不斷地為AI注入內涵和靈魂。”熊遠明表示,國家圖書館正在牽頭推進的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是AI賦能文化的典型案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充分利用AI、5G,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武裝圖書館,推進圖書館智慧轉型,提升圖書館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使廣大讀者能夠更加快捷高效精準地獲取信息資源。通過智慧圖書館建設,實現信息數字化,管理智慧化,服務智能化,閱讀便利化。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總體架構可以歸納為“1+3+N”,“1”就是一組智慧圖書館云基礎設施,“3”就是搭載其上的三套軟硬件基礎平臺,即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多維融合知識服務平臺、智慧用戶服務體系,“N”則是若干個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線下智慧圖書館服務空間。
十四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國家圖書館原館長熊遠明出席會議并作題為《文化與AI相互賦能是時代必然》的主旨致辭。在推進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中, AI技術應用在智能客服、文獻管理以及知識圖譜構建技術等方面。熊遠明介紹,圖書館的智能咨詢服務可以借助AI技術驅動客服系統,實現全天候在線解答讀者咨詢,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讓服務系統精確理解問題并給出詳細的準確的解答,無論文獻檢索,借閱規則咨詢,還是專業知識探討,都能高效回應,極大地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在文獻管理方面,AI技術更是大顯身手,光學字符識別(OCR)技術,能夠快速將紙質文獻轉化為數字文本,便于存儲檢索。智能分類與標注系統依據文獻內容自動分類并標注關鍵詞和主題等元數據,為讀者營造更加便捷輕松的檢索體驗。在知識發現創新支持領域,AI技術更是展現出強大實力。知識圖譜構建技術整合圖書館內外知識資源,以可視化方式呈現知識關聯結構,助力讀者快速了解知識體系全貌,為跨學科研究提供新思路。文本挖掘與分析技術從海量文獻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推動學術創新和知識增值。此外,AI技術在實現讀者個性化服務方面也發揮著特殊的積極作用。
在推進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中,國家圖書館從古籍資源入手,在內容建設方面,探索對古籍知識多維化展示和情景還原,對古籍進行數字化采集,深度加工和整理,實現了文本,圖像,地理信息在瀏覽檢索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多維關聯;在服務平臺建設方面,以海量古籍資源為基礎,通過知識標引,數據挖掘,語義關聯,可視化呈現等方式,構建一系列實用知識工具和古典知識庫等等。這些都是依賴AI技術來實現的。“我們正在努力讓AI技術更加深入融合到圖書館管理和建設當中。同時,我們也在享受AI賦能圖書館所帶來極大便利和快樂。”

熊遠明表示。 AI重塑文化的同時,文化也在影響AI。熊遠明表示,我們在關注AI時,通常會聚焦技術層面,而文化對AI的影響往往容易被忽視。客觀地說,文化在得到AI技術的賦能煥發出無限活力和創造力的同時,文化作為人類的智慧和精神的結晶,也在不斷地為AI注入內涵和靈魂,從而推動AI從單純的技術工具向富有人類情感、創造力和價值觀的智能體轉變。
首先文化為AI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源泉。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歷史典籍、藝術創作等文化瑰寶中蘊含著人類數千年積累的知識、情感、經驗和價值觀。通過對這些海量文化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學習,AI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思維模式、審美標準、道德準則和社會規范。例如,AI可以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學習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敘事技巧和情感表達方式,從而在創作領域實現更具創意和感染力的文本生成。在圖像識別領域,AI可以學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理解色彩象征、構圖法則和文化寓意,從而提升對圖像內容的理解與鑒賞能力,在藝術創作、文物鑒定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文化賦予AI情感理解與表達能力。人類的情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又塑造了人類情感的表達方式和內涵。AI通過學習文化中的情感元素,如音樂中的喜怒哀樂、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沖突與人物心理描寫等,能夠逐漸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并在交互中給予恰當的情感回應。智能客服、智能機器人等可以通過文化賦能,更好地感知用戶的情緒狀態,用富有情感共鳴的語言與用戶交流。
第三,文化為AI注入了價值觀導向。不同的文化承載著各自獨特的價值觀體系,這些價值觀影響著人類的行為決策和社會發展方向。在AI的研發與應用中,文化價值觀的融入至關重要。例如,無人駕駛汽車的訓練,可以融入道德文化價值觀,使其在面臨兩難困境時(如保護車內乘客還是避免碰撞行人)能夠依據人類普遍認可的道德準則做出合理的決策。在信息推薦系統中,融入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價值觀,避免算法偏見和信息繭房效應,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客觀、富有文化內涵的信息資源,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此外,文化還推動AI與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激發創新活力。文化創意產業如影視制作、游戲開發、廣告設計等對創新和個性化要求極高。AI 借助文化元素的融入,可以在創意生成、設計優化、用戶體驗提升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例如,AI可以根據不同文化主題和風格要求,快速生成創意概念、設計草圖或虛擬場景,為創意團隊提供靈感啟發和創作輔助;在游戲開發中,AI 可以依據文化背景構建豐富多樣的游戲世界、角色形象和故事情節,增強游戲的文化沉浸感和吸引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數字化創新與發展。
熊遠明總結, 我們正處在信息時代,網絡時代,數智時代,AI時代,無論AI賦能文化,還是文化賦能AI,都是時代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周易 系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對于文化和AI來講,熊遠明認為文化是道,AI是器。從根本和長遠來講,文化對AI的影響更加深刻長久。